让我们的家园绿起来见习记者 陈锦/文 本报记者 王志浩/摄 通讯员 孙才龙 曹伟强
“一面湖镜映蓝天,两岸水柳舞翩跹,山地钓鱼乐趣添,四季芬芳花鲜艳。”天台县农民金材权写的这首顺口溜,描述的是他所在的雷峰乡崔一村现在的实景。“生态村”建设让这个曾经脏兮兮、臭烘烘的村庄彻底变了样。近日,记者赶赴天台县雷峰乡崔一村作了采访。 拆除露天粪坑 8月13日,记者来到崔一村。在崔一村的水泥路上,记者看着路边一片片的果林,听着田间沟渠里潺潺的水声,顿觉心旷神怡。该村村民委员会委员金望礼告诉记者,两年前,这里可不是这样。 原来,2005年以前,崔一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,村里道路泥泞、粪坑遍布,臭气扑鼻。看到这种现状后,当地村干部一直忧心忡忡,思索着改变落后的良方。2005年,崔一村换届选举。新官上任后一个星期,村里的路灯便亮了起来。紧接着,村民们饮上干净、清冽的山泉水,村里的主干道硬化了…… 村里原有大大小小的露天粪坑近500口,为了不再让村民捂着鼻子走路,村里组织力量将露天粪坑一一拆除,同时,在一些主要路口建起了环境较好的公共厕所,并配备专人定时打扫。看着村庄逐步发生的变化,当地村民开心地笑了。 发展生态果业 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,崔一村又成立了青青果业合作社,建成了千亩“无公害绿色蜜梨基地”、“天台县绿色蜜梨示范园区”和“蜜梨盆架栽培园区”。 因为蜜梨需要施用大量有机肥料,崔一村研究决定投资3万元建设有密封池和污水池的垃圾分捡场。全村共投放32只垃圾桶,采取户集村捡的办法,号召村民做好清洁卫生,落实农户“门前三包”,把不同垃圾分类装进垃圾桶。 同时,以民主选聘方式确定保洁员,保洁员要求每天统一清运垃圾,并做好清扫、分捡、堆沤、堆放、处置等有关工作。把能降解的生活垃圾,如菜叶、稻草、树叶等有机垃圾,放进堆沤池,配上污泥、水、石灰,经过40天的密封高温发酵后,成了可利用的有机肥料,供种植蜜梨。不会降解腐烂的建筑垃圾,如砖头、石块等,分捡后当填方利用;有害垃圾,如病死的禽畜等进行深埋处理;废电池、日光灯管等有毒的垃圾等,由乡政府统一清运处理。 去年10月份,崔一村还实施了人畜分离以及沼气化工程,投资了50万元建起畜牧养殖小区,推行家畜集中养殖,并投资6万元建起污水处理池,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。 建设和谐生态 金望礼说,通过发展生态果业、环境整治,崔一村彻底改善了人居环境,增加了农民收入,崔一村也获得了“市级生态村”、“市级绿化示范村”、“省兴林富民示范村”等荣誉称号。 天台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清芳告诉记者,目前天台县总共有省、市、县三级和谐生态村110个。 为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,缩小城乡差距,天台县有意识地将公共建设资金的投放由城市向农村转移,投入资金改建老村落,加上各村自我集资的努力,终于使崔一村这样的老村子,呈现出了“和谐生态”的新面貌。
|